在西藏你看过辩经吗
去西藏,怎么可以错过一场辨经?辩经,藏语音译为“村尼作巴”,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辩论,常见于藏传佛教寺庙内的树荫处。
辩经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种,对辩和立宗辩。对辩是两人先后辩论,一人提问一人回答不许反问,如此一段时间后再反向进行。立宗辩则是一人自立一说,而众人可对其提出异议,回复则只能有是、否和不定三种答案。
辩经的过程主要以两种根据作为讨论基础,其一是“因明逻辑的思辩”,以大家普遍公认的道理来做推论基础,依照因明学进行逻辑推理而发出质询;其二为“引用经典”,从共同承认经典当中,引用佛陀及古德圣贤所诠述的文字,如此交叉比对,可以推敲出许多经文中的细微意涵,从而对佛法教义产生讨论。
空旷之地、树阴之下,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其中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不许反问,告一段落后再反过来,直至一人无法问出。
诘问者常常击掌发问,挥舞佛珠,身形旋动,紧紧逼问,时而猛喝。应对者,以不变应万变,任尔狂风骤雨,雷霆霹雳,依旧气定神闲,山崩于前色不变。一动一静,一明一虚,显出藏地佛门玄机。
只要是任何有关佛法的题目都可以拿来讨论。这是一种富于挑战性的辩论,双方唇枪舌剑,言辞激烈。
辩经,必须用藏语进行,答辩者必须不假思索地回答提问者提出的问题,思考的时间太长,或当答者被问倒时,周围观看者会大声嘘倒台,辩者要除下黄帽,直至下次辩倒问方时方能重新佩冠。
在每一个提问前都要先说一个“底”,再将右手向后高高扬起,和左手相拍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那一声“底”相当于开启智慧,因为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而他的心咒是“嗡阿热巴杂拉底”,“底”音可以启请心中的文殊菩萨,开启我们的智慧。
高扬的右手说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后。二手相击,有三层意思:一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二为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三为清脆的响声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趋走你的恶念。
即使对不懂藏语的观众而言,整个辩经过程也不枯燥。单单观看问者那种近乎电视节目中饰演律师的演员那种咄咄逼人的声威及有如京剧“造手”般的辩经手势,已经令人大开眼界了。
僧人们的世界并不是想象中的“古佛清灯”样的一种灰暗沉重的色调,恰恰相反,他们的生活因他们心中坚持的信仰而充满了生气,因为广博的才学而洋溢着缤纷的色彩,虽然他们只是生活在寺院的石墙之内,但是整个世界已经在他们心中。
年轻喇嘛经过辩经,由“日琼”(相当于初中)升为“日庆”(高中),获得“日庆“(佛学学位为中级)学位,再经过数年的学经,将可参加“格西“(佛学博士)考试。凡是获得“日庆”学位的僧人才有资格参加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格西拉然巴”的考试和辩经活动。
潜心学经的僧人,他们在争论之声中明辨教义,在声声辩经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树荫筛下的阳光在红色的袈裟上跳跃,他们运动的身躯散发出令人静止的震慑力。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表达自己思想的人,即便我们不懂得他们的语言和动作符号的内涵,但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能量正为之震撼!
友情提示
色拉寺虽不如哲蚌寺宏达多彩
但这有藏区最著名的辩经仪式
辩经在寺内最北边的辩经场举行
观看辩经的人非常多
早到可以占个好位置
希望看钢铁往期文章,请猛戳以下链接:
钢铁行色
行色在路上
思想在飞翔
用管理思想读路上的故事
行色|驴途|管理|分享